跨性别医疗的轨迹:穿梭于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医疗流动
研究概述
由于中国的跨性别医疗制度较为严格,邻近的泰国成为中国跨性别社群获取荷尔蒙与手术的重要场所。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强调亲属同意,而泰国蓬勃发展的医疗观光经济则将跨性别医疗作为可购买的服务。我的博士论文研究,《跨性别医疗的轨迹:穿梭于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医疗流动》,把跨儿因追求性别身份和身体自我实现而促成的中泰流动称为“跨性别照护的轨迹”,研究这个轨迹能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医疗体制、亲属关系与经济如何在中国跨性别者赴海外寻求照护的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为了获取医疗技术从而缓解焦虑、自我探索、更改法律性别、追求更好的生活,中国跨儿常常处于持续流动的技术,在多地和多国之间往返。在探究跨性别照护的路径时,我特别关注各种形式的导航和摸索——包括身体的、物理空间的、行程安排的、感官的、人际互动的、技术的与生存意义上的层面。性别自我实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个体为了追求性别肯定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我感兴趣的是这个自我探索和导航过程中的支持网络、医疗技术、个体经验、草根知识和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了追踪这个流动社群在赴泰就医的出发、停留与返程过程,我将采用多点民族志与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并以“伴行”作为研究实践,陪同我的研究参与者完成规划行程、接受治疗与建立社群的不同阶段。
研究方法
我的研究将进行十二到十八个月的多点移动式民族志,分为上海出发、曼谷停留与上海返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海三到六个月):以上海跨儿社群为基础,探讨中国医疗制度如何驱使跨性别者赴泰就医。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跨儿的赴泰准备与社群活动。
第二阶段(曼谷六个月):在曼谷主要诊所、医院与酒店进行参与式观察,访谈中国跨儿、医疗中介及泰国医务人员,分析照护经验与跨国互动。
第三阶段(上海三到六个月):追踪返国后的跨儿与制度、家庭的互动,观察社群内的互助照护实践,分析返程经验与社群内部动态。